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解析】 (1)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 原因: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 (2)评价: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 (2)由材料“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