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
题目: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 A.兴办近代企业 B.建立新式海陆军 C…
-
【答案】严复振聋发聩的著作主要有
题目: 严复振聋发聩的著作主要有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救亡决论》 D.《天演论》 正…
-
【答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天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题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天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A.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B.农民自身不能担负…
-
【答案】1911年,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的直接后果是()
题目: 1911年,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的直接后果是() A.解散了军机处 B.丧失…
-
【答案】中华民国元年是()
题目: 中华民国元年是()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正确答案:C
-
【答案】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在当时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题目: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在当时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A.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批判了改…
-
【答案】主办上海《时务报》的是()
题目: 主办上海《时务报》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正确答案:B
-
【答案】维新派在湖南的主要代表是()
题目: 维新派在湖南的主要代表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正确答案:D
-
【答案】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题目: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顽固…
-
【答案】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基础是()
题目: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基础是() A.镇压太平天国 B.维护清朝统治 C.维护各自利益 D.建立总统衙门 …
-
【答案】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瓜分中国图谋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题目: 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瓜分中国图谋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
【答案】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题目: 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中…
-
【答案】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腐败的社会制度。()
题目: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腐败的社会制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
【答案】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题目: 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
【答案】孙中山首先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题目: 孙中山首先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
【答案】严复振聋发聩的著作主要有()
题目: 严复振聋发聩的著作主要有()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救亡决论》 D.《天演论》…
-
【答案】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有( )
题目: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有( ) …
-
【答案】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有()
题目: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有() A.英国丽如银行 B.英国汇丰银行 C.德国德华…
-
【答案】1895年,喊出“救亡”口号的是()
题目: 1895年,喊出“救亡”口号的是() A.孙中山 B.林则徐 C.康有为 D.严复 正确答案:D
-
【答案】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以下属于爱国官兵反侵略斗争代表人物的是( )
题目: 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以下属…
-
【答案】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不包括()
题目: 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
-
【答案】19世纪70年代,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的是()
题目: 19世纪70年代,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的是() A.魏源 B.王韬 C.郑观…
-
【答案】史学家孟森说:“外使之来,苟非崩角稽首,而与为姑容,其耻甚于亡国。宁以社稷为殉,不使虏夷踪迹相浼(沾染)。得正而毙,虽败犹荣。此当时之舆论然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01页)当时之舆论的出发点是()
题目: 史学家孟森说:“外使之来,苟非崩角稽首,而与为姑容,其耻甚于亡国。宁以社稷为殉,不使虏夷踪迹相浼(沾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