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广西会考


题目: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已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 下列关于“人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B. 孔子认为纠正人性之恶要靠后天学习。 C.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D. 盂子认为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 2. 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孔子对“礼”非常重视的一项是(   ) A. 毫不迟疑地攻击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B. 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自己的得意门徒颜渊。 C. 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去回拜他。 D. 因为“礼”的需要,孔子去见了南子,使子路很不高兴。 3. 作者认为孔子和孟子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孔孟二人的个性不同。 B. 孔孟对“礼”的态度不同。 C. 《论语》与《盂子》的取材记载不同。 D. 两人所处时代局势发生了变化。

答案

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理解能力。 B项,“孔子认为纠正人性之恶要靠后天学习”无中生有,据原文“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可见,孔子认为“好像这纠正错误”“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去回拜他”表述错误,原文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原文表述为:“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可见,孔子和孟子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局势发生了变化。 故选D。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